印发江门市加强沿海和重点村镇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4 04:01:42   浏览:937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印发江门市加强沿海和重点村镇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广东省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江门市加强沿海和重点村镇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江府办[2004]101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江门市加强沿海和重点村镇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意见》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市打私办反映。

 



                     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四年八月二十日





江门市加强沿海和重点村镇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反走私工作要重心下移,抓基层、打基础的指示精神,深入推进沿海和重点村镇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坚决遏制走私活动的发生,确保我市反走私工作的开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2003年全国、全省打私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中央关于“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坚持不懈”的打私工作方针和落实省、市关于打私工作的要求,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打私办监督协调,部门各尽其责,企业配合支持,群众积极参与,完善法规建设,加强舆论引导,上下齐抓共管”的反走私综合治理格局,积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综合运用政治、经济、社会、舆论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积极探索建立反走私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在重点村镇特别是沿海一线全面构建反走私防控体系,为促进我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加强沿海和重点村镇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总体目标是做到“四个决不”、“四个没有”和四个不出现”。“四个决不”即决不把走私作为发展村镇经济的手段;干部、群众决不把走私作为发财致富的门路;在反走私问题上决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村镇辖区决不成为走私活动的场所。“四个没有”就是没有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参与、支持、包庇走私;没有私自建造的码头、仓库等走私货物上岸、储存设施;没有多发性的私货上岸点;没有走私船艇聚集点、建造点。“四个不出现”是不出现群体性暴力抗拒缉私和阻挠缉私执法事件;不出现群体性集资走私;不出现群体性搬运私货活动;不出现群众参与走私的行为。

 

  具体工作目标包括:

  

  (一)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做到对本地区走私活动态势经常有研究、分析,对反走私工作有部署,有检查,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工作开展畅顺。

 

  (三)村镇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年初有计划、有布置,年中有检查、有研究,年末有总结、有评比、有奖惩。

 

  (四)反走私综合治理责任制全面落实。

 

  (五)反走私宣传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群众普遍受到教育。

 

  (六)各级防治网络健全,实现群防群治,本地区居民不参与走私活动,外地走私分子无法立足,辖区内发生的走私活动受到及时的打击。

 

  三、工作措施

  

  (一)镇一级党委、政府,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带领、引导群众守法经营,勤劳致富,从源头上杜绝群众参与走私活动。

 

  (二)健全和完善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各部门和有关责任人的权责、义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市、区要与有关镇签订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书,各有关镇与所有重点村、有关单位签订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责任书,渔民、运输专业户签订反走私保证书。


 

  (三)建立打击走私工作联络员制度。加强反走私信息情报网络建设,各有关镇、村结合实际情况,物色合适人员为打私联络员,同时起到情报员、宣传员、战斗员(统称“四员”)的作用。 

 

  (四)健全打击走私工作组织和队伍建设,做到反走私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各有关镇政府要成立打击走私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并成立反走私工作联络站,挂牌办公。重点村的村委会要明确一名干部具体负责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镇、村两级组织联防巡逻队伍,定期对重点部位进行巡查监控。镇、村每季度对反走私综合治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有关信息及时向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反映。

 

  (五)各职能部门要各负其责,加强对企业、油站、油库、运输船舶、流动渔船、市场等的管理监控,防范出现走私、贩私活动。

 

(六)加强反走私综合治理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进行反走私综合治理宣传。各有关镇、村要在集镇、重要路段设置宣传栏、橱窗,沿海渔港应设立坚固、耐用的宣传橱窗和宣传标语,进行反走私专题宣传教育。

 

  (七)制定奖惩制度,做好兑现工作。各市、区打私办负责制定本地区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的具体奖惩制度,对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开展扎实,做出成绩的地区、单位和个人坚持精神为主、物质为辅,每年进行一次表彰奖励。全市每两年对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于工作不达标、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出现问题的,如一年内发生当地居民(村民)参与走私活动达3次及以上或单宗案件案值达100万元以上的,或本镇、村辖区内一年内发生3次及以上私货上岸(交易)的,以及对于发生暴力抗拒、阻挠缉私案件,纵容、包庇当地走私的,由各市、区打私办视情节建议其所在地人民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给予有关镇、村或单位负责人党纪、政纪处分。

 

  (八)及时掌握当地的走私活动态势,积极、主动配合、支持有关部门查处走私案件和违法、违规事件。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和各市、区打私办要将加强沿海和重点村镇反走私综合治理列入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领导。地处反走私第一线的沿海市、区任务重、责任大,要切实加强打私办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对基层反映的实际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查研究,协助给予解决。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联合缉私、综合治理”的体制要求,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

 

  (二)加强检查评比工作。市和各市、区打私办要加强对沿海和重点村镇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的检查评比,根据奖惩制度,落实各项工作。各市、区打私办要在年中、年末对村镇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市打私办在年末进行抽查,并在适当时候进行全市性的检查、评比和表彰。

 

  (三)各市、区根据本工作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中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中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1999]115号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的精神,支持地质勘查管理体制的改革,现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通知如下:
地质勘查单位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后的三年内(自2000年1月1日起至2002年12月31日止),可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地质矿产部所属地勘单位征税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1996〕656号)的规定,继续享受原属事业单位时的各项税收政策。
各地税务机关要积极配合和支持地质勘查管理体制的改革,及时解决改革中涉及的税收问题,保证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本通知自2000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



1999年6月9日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切实加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切实加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管四〔2012〕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各中央企业:
  近期,中央企业连续发生3起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2012年2月20日,鞍钢集团公司所属重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铸钢厂在浇铸大型铸钢件时,发生砂型型腔喷爆事故,造成13人死亡、17人受伤。2月23日,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8万立方米转炉煤气柜维修改造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煤气中毒事故,造成6人死亡、7人受伤。3月2日,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南京油运紫金山船厂正在维修的长航荣海号轮锅炉发生爆炸事故,造成4人死亡、12人受伤。这些事故反映出部分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存在以下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一是安全责任不落实。个别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淡薄,安全生产责任没有落实到具体岗位;一些基层管理人员对安全生产工作不重视,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较为严重;对重大危险源辨识不全,监控不到位,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闭合。
  二是安全交底不规范。少数企业不执行作业现场安全交底制度或执行不严格,特别是对交叉作业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参与作业的各方不清楚存在的危险因素,没有认真履行各自的安全责任。
  三是现场管理不严格。一些企业作业现场管理不严格,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得不到及时制止和处罚。
  四是安全教育不扎实。不少企业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仍流于形式,特别是作业人员的培训教育缺乏针对性,导致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五是源头控制不到位。有些企业在设计、技术方案制定等初始环节控制把关不严,对供应商质量源头控制不到位,对分包商或协作队伍管理方式粗放,以包代管、管而不严,违法分包、层层转包现象屡禁不止,给安全生产工作留下严重隐患。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精神,切实加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中央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各中央企业要全面认真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各级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加大安全生产考核力度,按照《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禁令》(国务院国资委令第24号)的要求,细化处罚标准,对违反《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禁令》的企业和相关责任人要严格追究责任。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12〕14号)精神,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重点抓好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切实加强作业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坚决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并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切实提高其安全生产意识和操作技能,坚决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加大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强化源头管理
  各中央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实施科技兴安战略。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积极探索安全生产管理新方式、新方法,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勘探、设计、研发、测试、技术方案制定等初始环节的安全质量控制,优化业务流程,推行标准化管理,加强过程管控和审核,把好第一道关口;要加强供应链管控,建立健全供应商资格审查、产品准入、能力评价、业绩再评价和退出机制,把好原材料、元器件和设备的入口关;要加强分包商和协作队伍管理,做好资质审核,加强过程管控,将分包商和协作队伍纳入企业管理体系,坚决杜绝以包代管、管而不严和违法分包、层层转包现象。
  三、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各中央企业要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要求,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作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强化现场管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抓好创建工作,率先实现安全达标;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结合起来,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全面梳理,查找不足,不断改进和完善。
  四、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
  各中央企业要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通知》(安委办〔2012〕1号)要求,建立企业安全隐患自查自报自纠系统,加强对危险源的分析和监控,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安全生产预警机制,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体系化、规范化、制度化。各中央企业要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突出行业特点,紧紧抓住高危作业和重大危险源,不断完善安全责任制和安全操作规程;要突出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立即责令整改,并确保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对存在的重大隐患,企业要立即予以排除;对排查不认真、整改措施不落实、违法违规组织生产的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相关责任人,要严肃追究责任。
  五、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地企联动机制
  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中央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应急管理机构,落实应急管理责任,并加强地企应急救援联动,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共享区域应急资源,加强应对重大事故灾难区域一体化应急能力建设,提高共同应对事故灾难的水平。要整合应急资源,加大投入,按照有关规定抓紧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加强救援装备建设,强化救援物资和紧急运输能力储备。要加强预案衔接,落实预案报备制度,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联合应急演练;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和相关数据库建设,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和应急处置效率。
  六、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强化对中央企业的监督和指导
  地方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分级属地监管的指导意见》(安监总办〔2011〕75号)有关要求,进一步明确对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分级属地监管的职责分工,落实属地监管责任。省、市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央企业进行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协调帮助企业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中央企业所属各级企业要主动接受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依法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定期报告安全生产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和事故等情况。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