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站机组试生产收入问题的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19:59:26   浏览:929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电站机组试生产收入问题的规定

中国建设银行


关于电站机组试生产收入问题的规定

1990年7月4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各电管局(电力联合公司)、各电力局(电力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武警水电指挥部,国家能源投资公司,华能集团公司,新力公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建设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
为保证电网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促进电站工程质量的提高,现对电站机组试生产收入的问题规定如下 :
第一条 电站新机组按技术规范结束试运行后,转入试生产期。
火电项目的试生产期为半年,水电项目的试生产期暂定为一年。
试生产期属基本建设阶级,由建设单位或委托生产运行单位负责管理。
第二条 试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暴露和消除设备缺陷;进行运行调试,对设计是否符合设计性能进行考核,并确定设备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继续完成基建未完项目,为设备正式投产后的安全经济运行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条 试生产期所需燃料由网、省局安排。电力调度按(87)水电技字第53号文的有关规定执行。首先要考虑设备调试、考核和消缺的需要,保证完成试生产期主要任务,服从电网统一调度,防止片面追求电量和收入。
第四条 试生产收入、净收入的计算
试生产收入=试生产期厂供电(热)量×结算单价
试生产净收入=试生产收入-试生产成本-应交发电(供热)税金
式中:(1)试生产期厂供电(热)量计算,水电按电厂各台机组实际平均电量(扣除厂用电量)计算;火电按机组所发实际电(热)量(扣除厂用电量)计算。
试生产期间三个月的电量不列入指令性计划,留给地方(火电的燃料由地方筹集),其余时间(水电9个月,火电3个月)的电量纳入电网作为统配指导性电量,由电网统一分配。
(2)试生产收入,即电网向建设单位支付的购电(热)费。
(3)结算单价=试生产发电(供热)成本+应交发电(供热)税金+单位利
润(火电1分/千瓦时,水电2分/千瓦时)。
(4)试生产成本参照电力生产企业成本和会计核算办法的规定计算。试生产期间按估价增加固定资产价值,不计提基本折旧和大修理基金。机组设备消除缺陷发生的维修、改进费用经建设银行经办行核实后计入试生产成本。补套设备费用,属于设计问题应由予备费解决;属于设备质量问题,应按供货合同向厂家索赔;属于施工质量问题,应近承包合同由施工单位负责解决。
第五条 试生产净收入(利润)应用于还贷和电力施工企业的基地建设及技术装备费的补助,不得用于发放奖金。用于还贷的比例,成套引进设备的项目为90%,一般项目为60%。
试生产净收入留用部分火电项目10%交能源部调剂使用,90%由主管网、省局集中统筹安排用于所属施工企业的基地建设和技术装备。水电项目70%由水电施工企业留用,30%交能源部集中统筹调剂;实行招标投标承包建设的水电项目,30%由项目建设单位安排主要用于水电施工企业的基地建设和技术装备费补助,70%上交能源部统筹调剂使用。
第六条 试生产净收入可采取予结算和期末清算办法,每月预结算50%,试生产期结束时予以清算。清算前应进行验收,未完成试生产主要任务时,50%部分不再结算,由生产单位留作该项目基建扫尾开支。
第七条 试生产期的收入应存入建设银行经办行监督使用。
第八条 本规定自一九九○年一月一日起执行。有关电站机组试生产办法,均以规定为准。
第九条 本规定由能源部商财政部、建设银行解释。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律师在民事诉讼中协助调解、主持和解工作的规定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律师在民事诉讼中协助调解、主持和解工作的规定


  为进一步发挥诉讼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完善引入社会力量进行调解、和解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发挥律师在民事诉讼中促成调解结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律师执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院民事审判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 律师协助调解、主持和解的性质

  第一条 律师协助调解,是指我院受理的当事人各方均聘请了代理律师的民事案件,在法官的主导下,各方代理律师协助进行的调解工作。

  第二条 律师主持和解,是指我院受理的当事人各方均聘请了代理律师的民事案件,各方代理律师协调双方当事人进行的和解工作。

  第三条 律师协助调解、主持和解工作,须在各方当事人自愿原则下进行,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应当符合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

二、律师协助调解、主持和解规定的适用范围

  第四条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可商请当事人的代理律师协助调解,也可允许或商请当事人的代理律师主持和解,但以下案件除外:

  (一)当事人各方或一方明确表示不同意调解或由律师主持进行和解的案件;

  (二)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还债程序的案件;

  (三)涉及婚姻关系、身份关系确认、权属关系、合同效力等必须由人民法院裁判确认的案件;

  (四)其他因案件性质及特定情形不适宜律师协助调解、和解的案件。

三、律师协助调解、主持和解工作的启动

  第五条 对当事人申请诉前保全的案件,经法院审查并采取保全措施后,认为适合律师主持和解的,应适时商请诉讼各方启动律师和解工作,并在向审判庭移送案件时说明上述情况。

  第六条 在立案后,可商请或者经当事人申请,由诉讼各方律师进行和解工作。在案件开庭审理前,应利用送达起诉书、答辩状及证据交换的时机,以发放和解建议书等形式,引导当事人以和解方式解决纠纷。对具有和解意向的,由各方代理律师及时进行沟通,进行和解工作。

  第七条 案件审理过程中,要发挥代理律师的作用,努力促成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以调解方式结案。在正式开庭或谈话后,对有可能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应及时与各方律师进行沟通,建议其就案件协商解决做当事人的相关协调工作,在一定时限内,努力促成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第八条 在执行过程中,对当事人提起的和解申请,应当及时向其他各方当事人通报,并商请各方代理律师就达成执行和解进行协商。对于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的,应当肯定律师为达成和解协议所做的工作,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确认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第九条 诉讼一方在庭审前申请调解、和解的,应提出书面申请。对庭审过程中提出的调解、和解申请,应记录在案,并及时答复申请人,同时告知调解或和解的期限。

  第十条以下情形不适用本规定:

  (一)有明显利用调解、和解期间拖延案件审理企图的;

  (二)争议较大,事实上无法达成调解、和解协议的;

  (三)其他情形不宜进行律师协助调解、主持和解的。

四、律师协助调解、主持和解工作的开展

  第十一条 律师协助调解、主持和解的期间应依照案情确定,并在指定期间内进行。

  第十二条 律师在协助调解、主持和解过程中应当做到:

  (一)申请调解或者和解的一方当事人的代理律师应提出调解、和解方案,以供另外各方当事人及其代理律师参考;

  (二)主动接受法官指导,积极配合法官开展调解工作,努力促成案件调解、和解结案;认为案件不适合适用调解、和解程序的,有权利建议法官不采用或者终止调解、和解程序;

  (三)不得强迫、诱导或蒙骗当事人作出与其真实意愿相悖的错误意思表示;

  (四)向当事人进行详尽、客观、准确的讲解,并明确告知接受该调解、和解方案将引起的法律后果;

  (五)不得串通当事人或其他律师达成规避法律、损害他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等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和解协议;

  (六)及时将协助调解工作、主持和解工作过程中的新情况通报法院,遵守法院作出的终止调解、和解等决定;

  (七)在无法促成和解的情况下,应及时通报。

  第十三条 应即时对律师协助调解工作进行指导,及时了解掌握和解工作的进展情况,适时作出延长相关工作期限或终止协助调解、和解的决定。

五、律师协助调解、主持和解工作的终止

  第十四条 律师协助调解工作因以下情形而终止:

  (一) 达成调解协议,人民法院确认合法有效的;

  (二) 当事人争议较大,无法达成一致的;

  (三) 当事人自愿撤诉的;

  (四) 其他不适宜继续进行调解的情形。

  第十五条 律师和解工作因以下情形而终止:

  (一)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后撤诉或达成和解、协议经人民法院确认合法有效的;

  (二)当事人争议较大,未能达成和解协议的;

  (三)当事人或律师在和解过程中有违法违规行为等情形,使和解工作无法进行或不适宜继续进行的;

  (四)其他不适宜继续由律师主持和解的情形。

六、调解协议、和解协议的确认

  第十六条 律师协助调解、律师主持和解期间,当事人或其代理律师为促成和解而对案件事实、法律关系性质等事项作出的意思表示,在未达成调解、和解协议的情形下,不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

  第十七条 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或者调解协议后申请制作调解书的,应当依法对调解协议或者和解协议进行审查。

  审查方式包括:书面审查和与当事人谈话。

  审查内容包括:

  (一) 是否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二) 是否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及案外人的合法权益;

  (三) 协议内容明确、具体,可执行;

  (四) 协议内容是否属于当事人处分权的范畴;

  (五) 协议内容是否符合善良风俗和公共道德;

  (六) 是否存在明显违反当事人真实意思的情形。

  第十八条 经审查确认调解协议、和解协议有效的,即可制作民事调解书或者制作准许撤诉裁定书。民事调解书经各方当事人签收后生效。调解协议、和解协议入卷备案。

七、其他规定

  第十九条 当事人愿意进行调解、和解,且有可能达成调解、和解协议,但审理期限即将届满的,当事人可申请延长调解、和解的期限,经审查批准,可以合理延长期限。

  第二十条 各审判庭应按季度做好律师协助调解、主持和解的案件统计工作,及时了解掌握相关情况,报院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一条 对律师协助调解、主持和解工作业绩突出的,通报律师行业管理部门建议表彰;对律师违法操作、违反执业要求的,通报律师行业管理部门建议处罚。

  第二十二条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调解工作,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规定的前提下,可参照本意见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经审判委员会会议讨论通过后施行。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由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二○○九 年 二 月 二十五

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信阳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回收办法(暂行)的通知

河南省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信阳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回收办法(暂行)的通知



信政办〔2005〕9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理区、开发区,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六部门关于《信阳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回收办法(暂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研究执行。



二○○五年九月二日


2信阳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回收
办 法(暂 行)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人行信阳市中心支行 市财政局
市工商局 市地税局 市房管局)



第一条 为规范小额担保贷款运作,防范资金风险,继续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若干意见》(豫政〔2003〕27号)和《河南省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豫劳社就业〔2003〕21号)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小额担保贷款,是指由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机构提供担保,为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或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所申请的小额贷款。

第三条 回收小额贷款的方式按国家有关规定及合同约定执行。

第四条 担保机构会同受托银行、依托街道社区建立有效的贷款回收机制。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机构要积极配合担保机构和经办银行回收本辖区内的到期小额担保贷款。对即将到期的个人贷款,由担保机构提前60天将还款通知书送达借款人及其担保人;对即将到期的企业贷款,由担保机构提前3个月将还款通知书直接送达企业法人,保证按时回收。

第五条 贷款到期未按时归还的,或贷款挪作它用的,经办银行和担保机构应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清收贷款。担保机构应及时向借款人及担保人发出《贷款催收通知书》。对恶意拖欠贷款的借款人,由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在社区内进行公开曝光。劳动保障部门负责收回其持有的《再就业优惠证》,并及时通知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取消其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资格。经办银行和担保机构共同履行贷款清收责任。

第六条 借款人恶意逃债的,由担保人承担偿还责任。按照合同约定,担保机构及时将《贷款催收通知书》和《代偿通知书》直接送达担保人所在单位,所在单位负责出具担保人月工资额证明,担保中心签署意见后送交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从担保人月工资中代扣;没有在财政部门代发工资的担保人,所在单位按上述规定代扣,直至所有债务偿清为止。

第七条 以财产抵押而逾期未还的贷款,由担保机构将《贷款催收通知书》和《代偿通知书》送达抵押人。抵押人与抵押权人以协议形式将抵押物折价或变卖,用于清偿债务;未能达成协议的,抵押权人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第八条 贷款到期后,借款人仍未偿付贷款本息的,银行应依照《担保合同》规定出具《代偿通知书》,并提供相关证明,担保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代位清偿,担保机构清偿后,由担保人按照约定向担保机构承担保证责任。确因经营需要或其它原因无力按时还款的,借款人应提前30日提出展期申请,经担保中心同意继续提供担保、经办银行核实后可展期一次,展期期限不得超过一年,展期期间财政不贴息。展期本金和利息由担保中心配合经办银行清收。

第九条 担保机构收到《代偿通知书》和相关证明文件后,对贷款发放、监督管理和债务追索等程序进行认定。对符合代偿责任的,由担保机构出具相关证明材料,报财政部门核准后,向经办银行开出《同意代偿通知书》,办理代偿资金拨付手续。代偿资金从担保基金本金中垫支,代偿资金限于尚未清偿的贷款本息。

第十条 银行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担保中心有权拒绝承担担保责任:
㈠未在规定时间内向担保中心提交《代偿通知书》的;
㈡未经担保中心书面同意变更借款合同的;
㈢未经担保中心同意延长借款人贷款期限的;
㈣未经担保中心同意允许借款人转让债务的。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实施。